总访问量:

欢迎访问! 登录

组会:类火星条件下生命分子的稳定性——于泽泰

更多组会报告

类火星条件下生命分子的稳定性——于泽泰

秦鹏,June 19, 2025

      随着行星科学和天体生物学的发展,火星被广泛认为是太阳系中最有可能曾经孕育生命的天体之一。其早期存在液态水、火山活动频繁、具备稠密大气,这些条件为原始生命的产生与维持提供了可能性(图1)。近年来,中国的深空探测战略中也明确提出了“寻找地外生命痕迹”的科学目标,火星探测计划成为关键突破口。在这一背景下,理解火星环境对生命分子的影响,尤其是有机物在其表面长期演化过程中的稳定性,是地外生命探测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火星环境与地球类似.png

图1:早期火星环境与地球类似(McKay and Stoker,1989)

      火星早期环境与地球相似,可能存在生命痕迹。然而,现代火星表面的极端条件(低温、干燥、强辐射及高氯酸盐等氧化性物质)可能对有机分子的保存构成威胁。目前,关于氯酸盐等氧化剂与生命分子(如磷酸盐、核苷酸)在火星条件下的反应机制尚不明确。该实验旨在探究类火星环境中生命分子的稳定性,试图了解其降解规律。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通过前期文献调研以及设计实验,测试在不同氯酸盐浓度、不同温度和不同酸浓度条件下生命分子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探究生命分子在极端条件下的存活情况,从而为之后对于火星生命探测及其标志物的探究提供参考价值。

AMPNa2分子式.png

图2:AMPNa2分子式

反应基底.png

图3:反应基底(Niles et al., 2017)

      该实验借鉴已有文献中关于火星条件模拟的成熟方案,构建低温、弱氧化性环境下的实验体系。通过控制温度、酸碱度与氧化剂浓度等变量,测试特定生命分子(以磷酸酯类为代表)的降解行为,从而模拟其在类火星条件环境中长期暴露下的稳定性变化。选择“AMPNa2”作为代表性有机磷酸酯分子(图2),反应基底使用直径 400μm的二氧化硅珠模拟火星表层颗粒,,加入适量橄榄石碎片(5–53 μm),增强模拟效果,形成更接近真实地质反应界面的颗粒体系(图3)。依据“凤凰号”探测数据(ClO4-含量 0.4–0.6 wt%),实验氯酸盐浓度分别设置0.1 M氯酸钠溶液(高氧化性浓度)和0.6 wt% 氯酸钠溶液(模拟自然火星浓度),温度设置第一组-15°C恒温(模拟火星白昼温带地区地表温度)和第二组-25°C ~ +15°C冻融循环(模拟昼夜温差带来的周期性温度变化),pH 条件设置酸性条件组(0.1M HCl 溶液),模拟火星冷凝过程形成的局部极端酸环境。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1)氯酸盐的单独作用有限,在-15°C恒温条件下,0.1 M及0.6%wt 氯酸钠溶液均未显著加速AMPNa2的降解(剩余含量>98%),表明火星表面广泛分布的氯酸盐在低温、中性pH环境中,对磷酸酯类生命分子的直接氧化能力较弱;(2)酸性环境的增效作用不显著,添加0.1 M盐酸以模拟冷浓缩酸性条件后,低温组(-15°C)的降解率仍无显著提升,推测原因可能有实验时长(72小时)远低于酸性水解的理论半衰期,并且缺少还原剂提供电子使得氯酸盐在酸性条件形成副产物,进一步与磷酸酯反应;(3)冻融循环是降解关键因素,在-25°C/15°C交替的冻融实验中,60小时后AMPNa2含量下降至87.36%,揭示反应仍以温度为主导因素。

图片16.png

图片17.png

图片18.png

      该实验通过系统模拟火星类极端环境(低温、强氧化、酸性),验证了关键生命分子(如AMPNa2)在此条件下的降解行为与稳定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火星表面若曾存在生命,其关键生物标志物在适当地质结构(如风蚀层、岩芯包裹物)中具备保存潜力,增强了地外生命证据可被探测的可能性。尽管氯酸盐被广泛认为是火星表面生命分子保存的威胁因素,而该实验揭示火星环境中“温度”远比“氧化性”更具降解主导性,生命信号的“丧失”,不一定源于环境成分的致命破坏,更可能是反应动力学条件(如低温阻滞)导致的。

 

附加信息:

讨论板块

你必须登录之后才可以参与讨论。

通讯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图书馆VIP东校区环境资源楼814
邮政编码 230026
电子邮箱 zbj0601@ustc.tsg211.com
电话 +86-551-63606255
皖ICP备050025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