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访问量:

欢迎访问! 登录

新闻:角闪石主导的岩浆分异文献解读

【学术交流】

更多新闻

角闪石主导的岩浆分异文献解读

王文宇,April 11, 2022

题目:角闪石主导的岩浆分异文献解读

汇报人:吕炜昕

解读者:王文宇

1 文献概要

doi: 10.1093/petrology/egz005

1.png

1.1研究背景:

地球与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个高度稳固的大陆地壳,它由安山质到英安质组成。根据大陆地壳与弧岩浆在微量元素方面的相似性(富集Pb,亏损Nb、Ta、Ti),人们普遍认为大陆地壳至少自显生宙以来是通过弧岩浆作用形成的。因此,记录弧壳的结构和岩石学对理解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至关重要。

地球物理勘探为确定活动弧的深部地壳结构和岩石学组成提供了一种间接的方法。然而,在少数情况下,中、下弧地壳碎片甚至完整的弧地壳部分暴露在地球表面,为直接观察古岩浆弧的垂直组成提供了机会(例如,Kohistan Arc, Pakistan ,Bonanza arc, Canada 等),而这种垂直组成变化是岩浆作用的自然结果。这些过程包括原始弧岩浆的晶体分异过程,下玄武质地壳或者其他弧内岩石部分熔融,岩浆混合和地壳同化,或者这些的结合。因此对于一个给定的大陆弧,确定其主导岩浆作用过程是重建岩浆演化和地壳形成的基础。

作为欧亚大陆南缘大陆弧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南早中生代冈底斯岛弧因其记录了北至班公-怒江特提斯洋或南至新特提斯洋的大洋俯冲的地球动力学历史而备受关注。由于新生代快速隆升和大面积剥蚀,冈底斯东部岩基中出露了不同岩性的中生代深弧地壳岩石,为研究冈底斯弧东部中生代岩浆演化和地壳形成机制提供了窗口。该区域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年代学框架和中上地壳花岗岩类的成因,而对早中生代冈底斯弧的中、下地壳成分知之甚少,由于东部岩基中显露出多种岩性的中生代深弧地壳岩石,因此可研究冈底斯弧东部中生代岩浆演化和地壳形成机制。

1.2研究区地质背景与冈底斯岩基:

青藏高原是早古生代以来多次大陆碰撞事件的地质事件融合所形成,由南向北分别由喜马拉雅、拉萨、羌塘和松潘-甘孜杂岩组成,它们之间分别被印度-雅鲁藏布江、班公-怒江和金沙江缝合线分开。拉萨地体可以分为北拉萨、中拉萨、南拉萨地体。北、南拉萨地体以新生地壳为主,中拉萨和南拉萨东部地体包含古老的地壳基底,冈底斯岩基位于南拉萨地体。

 

2.png

该工作中,作者关注和分析的地区是崔久杂岩体。位于冈底斯岩基东部,冈底斯岩基的侵位是在晚三叠世(220 Ma)至晚中新世(10 Ma)。有四次主要的岩浆活动,分别在侏罗、白垩、古-始新世、渐新-中新世,对应俯冲、同碰撞和碰撞后产生的弧岩浆、俯冲晚期和同碰撞岩浆以及后碰撞岩浆。

研究区冈底斯岩基以约200 Ma 崔久火成岩杂岩为主,侵入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片麻岩质花岗岩,南部侵入边界明显,北部被晚白垩世(100 Ma)英云闪长岩脉和始新世花岗岩类岩石(49 Ma)侵入。根据岩石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将崔久杂岩体分为两组:超镁铁质-镁铁质堆晶岩(包括单斜辉石角闪岩、角闪岩、角闪辉长岩和英云闪长岩),镁铁质至长英质非堆晶深成岩(包括角闪岩、辉长岩、辉长闪长岩、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及二长花岗质岩脉)。

3.png

1.3岩相学特征(野外照片和镜下特征):

 

4.png

堆晶

 

A 辉石角闪岩中发现少量斜长石伟晶岩脉

B 辉石晶体呈圆形和港湾形,说明角闪石是由斜辉石与水熔体反应形成的。在角闪石颗粒间的空隙中存在少量的亚自形到自形磷灰石、榍石和磁铁矿

CDE 角闪岩和角闪辉长岩均表现出典型的自形角闪岩和填隙状斜长石正堆晶结构,并伴有少量自形至半自形磁铁矿、磷灰石和榍石

F 填隙状斜长石的丰度不同,通常被粘土、绿帘石和绢云母所取代

G英云闪长岩,页理

H自形到半自形斜长石的带状(45~50%)分布,斑状结构

非堆晶

AB 角闪石和斜长石以自形或半自形晶形式存在

C片麻岩面理,

D普遍缺乏变形石英和黑云母,表明片理为岩浆成因

F角闪石含量减少。闪长岩(11CJ10- 1)和英云闪长岩(11CJ14-2)存在自形到半自形绿帘石(100~500μm),被新鲜黑云母包围或与之接触,表明其岩浆成因。

G二长花岗质岩脉侵入堆晶的英云闪长岩和闪长岩

H二长花岗质岩脉由石英(40%),正长石(40%),斜长石(15%),黑云母(<5%)以及副矿物(<1%,磁铁矿,锆石,钛铁矿和磷灰石)组成。

1.4分析方法:

薄片相图绘制(矿物自动识别与表征系统,AMICS),锆石、榍石分选,U - Pb锆石和榍石定年(LA-ICP-MS),矿物主量元素(EPMA),全岩主量、微量元素(XRF、ICP-MS),全岩Sr-Nd-Pb;锆石Hf同位素原位分析(MCICP-MS)

1.5文章框架概述:

出露于冈底斯岩基东部的崔久火成杂岩由超镁铁质-镁铁质和长英质堆晶岩以及镁铁质至长英质非堆晶深成岩组成。结合岩相学和岩体组成,可区分成堆晶岩和非堆晶岩。样品的榍石和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杂岩体中不同岩性在约200 Ma时同时结晶。

该工作基于对崔久火成岩杂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系统数据的分析:

1 确定了非堆晶岩与堆晶岩的成因

非堆晶深成岩是由同源初始玄武质岩浆通过角闪石主导的结晶分异形成的,这些岩浆是由俯冲相关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所形成。超镁铁质-镁铁质和长英质堆晶与非堆晶的深成岩具有相似的同位素组成和矿物结晶顺序,代表了分离结晶过程的互补成分。

2 通过一个极端的 AFC 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拉萨南部地下早中生代(237-170 Ma)冈底斯弧的形成:

地幔衍生的含水玄武质岩浆经历了中高压分离结晶(<10 kbar)和地壳同化, 形成低 SiO2 富含角闪石的堆晶和衍生的安山质至英安质岩浆。安山岩到英安岩的液体要么在地表喷发形成丰富的安山岩熔岩流,要么在中上地壳经历进一步的分离结晶和轻微同化形成高硅流纹岩液体,在地表也喷发形成大量流纹岩。留在地壳中的深成岩的演化程度低于火山岩,这表明它们可能受到堆晶和间隙熔体损失的微弱影响。

3重建了早中生代(237-170Ma)冈底斯弧地壳的垂向成分剖面:

早中生代冈底斯地壳厚度正常(约35 km),中下部(20 ~35 km)以富含角闪石的岩石为主,并有少量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侵入晚古生代变质火成岩,接着向上是厚花岗岩基(4-20公里)和火山沉积岩(0-4公里)

该工作表明,岩浆弧下角闪石堆晶岩的形成控制了弧岩浆成分及含水下地壳的形成,并对活动陆缘弧岩浆成因及大陆地壳形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认识。

2 文献精度:岩石成因分析

 

 

5.jpg

2.1 (非堆晶)角闪辉长岩成因:

对于幔源衍生的熔体,围岩同化在它们通过大陆地壳上升或在地壳岩浆房内演化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评估围岩同化作用的影响

围岩(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片麻质花岗岩)具有高 SiO2 含量(68.1-76.8 wt%),富集 Sr-Nd 同位素组成,锆石 eHf(t) 值为 –9.38 至 +0.77,如果发现围岩的同化,则会导致 (87Sr/86Sr)i 与 SiO2 呈正相关性,锆石eNd(t)和 eHf(t) 与 SiO2 呈负相关。此外,全岩Sr-Nd-Hf呈现出地幔亲和性;Th含量低于围岩,进一步表明围岩同化作用可忽略。

 

6.png

 

7.png

分析非堆晶角闪辉长岩成因:

通过俯冲带上方富含挥发性的熔剂熔融产生的地幔原生液体通常与至少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以及一种或多种富含钙和铝的相(单斜辉石、石榴石、尖晶石、斜长石)保持平衡。崔久非堆晶角闪辉长岩缺乏橄榄石和辉石,因此不是与地幔平衡的原始玄武岩熔体,很可能经历了橄榄石和辉石的结晶分异,这也因此造成了它们相对较低的 Mg# (57.5-62.2) 和Cr (443–776 ppm) 和 Ni (144–239 ppm) 含量。

在非堆晶角闪辉长岩的组成范围内,Al2O3 和 Sr 随着 SiO2 的增加而增加,表明斜长石分异不显著。因此,CaO 和 SiO2 之间的负相关不是由斜长石分异引起的,而是另一个富钙相分异的结果;例如,单斜辉石。此外,SiO2 和 TiO2 之间的正相关表明 Fe-Ti 氧化物和角闪石的分异不显著,两者都含有大量的钛。综上,非堆晶角闪辉长岩最有可能是通过橄榄石和单斜辉石从原始地幔源玄武质岩浆中分异所形成的。定量建模进一步表明,非堆晶角闪辉长岩的Ni和Cr浓度可以通过橄榄石和单斜辉石以2:1的比例从原始岩浆中分离结晶获得。

分析源区所经历的改造:

非堆晶角闪石辉长岩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为 LILE 和 LREE 富集,而 HREE 贫乏,这与由含水流体和/或被俯冲沉积物部分熔融的熔体所改造的地幔楔在俯冲带中形成的岩浆一致。后者通常具有高丰度的 Th 和 LREE,而前者的特征是高浓度的 Ba、Rb、Sr、U、K 和 Pb。因此,在现今弧形环境中显示出高 Th/Nb 和 Th/Yb 比值的镁铁质岩浆通常被解释为反映了俯冲沉积物中熔体的添加,而镁铁质岩浆中的高 Ba/La 和 Ba /Th 比值归因于来自俯冲板片或沉积物的含水流体对源区的改造。非堆晶角闪辉长岩的高 Ba/La 比 (13.9-15.9) 和 Ba/Th 比 (12.2-18.5) 和相对较低的 Th/Yb 比 (0.26-0.38) 和 Th/Nb 比 (0.27-0.38)表明它们的地幔源区是由含水流体而不是俯冲沉积物交代的。

非堆晶角闪辉长岩的全岩 Sr-Nd-Pb-Hf 同位素组成与大洋中脊玄武岩 (MORB) 的同位素组成不同,需要同位素组成富集的物质参与其生成。这与非堆晶角闪辉长岩样品(16CJ14-6)的锆石 eHf(t)值一致(+5.82~+11.0),低于亏损地幔的(+15.8)。由于非堆晶角闪辉长岩的Th丰度较低(0.57-0.76 ppm)和Th/Yb比值较低(0.26-0.38),地幔源岩浆的原生岩污染和地幔源沉积物交代作用不太可能发生。因此认为俯冲沉积物衍生的含水流体可能是这种改变的原因,因为它们的特征是类似于沉积物的同位素组成,可以丰富地幔源的同位素组成。

2.2辉长岩闪长岩、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成因

非堆晶角闪辉长岩、辉长闪长岩、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样品具有连续的成分特征,SiO2 范围为 49.9 至 65.1 wt%,并定义了典型的中钾、钙碱性趋势。此外,它们具有相似的结晶年龄、全岩 Sr-Nd-Pb-Hf 和锆石 Hf 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彼此具有岩石成因的相关性。虽然微量围岩同化可能参与分异的演化序列,但全岩 Sr-Nd-Pb-Hf 和锆石 Hf 同位素组成与 SiO2 无相关性,排除了围岩同化对分异演化过程有重要影响的可能。因此,这些岩石可以通过 (1) 共生幔源玄武质岩浆的结晶分异,或 (2) 同位素相似的幔源玄武质岩浆和长英质岩浆(它可以由预先存在的地壳的低度部分熔融或幔源岩浆的高度分异产生)混合形成。

若为玄武质和长英质岩浆的混合,则会在元素变化图解中呈现线性相关趋势,并且通常导致中间岩石中的不平衡结构和矿物成分,但均为观测到这种情况。此外,斜长石的组成范围是连续的,MgO 与 SiO2 形成曲线趋势, Al2O3、P2O5、TiO2、Sr 和 REE 浓度与 SiO2 没有定义线性相关性,而是随着 SiO2 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以及K2O、Fe2O3T、CaO、(La/Sm)N、(Dy/Yb)N、Ni、Cr、Y、Rb 和 Ba 与 SiO2 呈现相关性,这表明是玄武质岩浆的分离结晶,因此岩浆混合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角闪石的丰度从非堆晶角闪辉长岩,到辉长闪长岩、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逐渐减少,表明角闪石结晶分异占主导地位。这得到了 (Dy/Yb)N 比和 Y 浓度的支撑,它们随着 SiO2 的增加而降低。Fe2O3T 和 TiO2 与 SiO2 的负相关表明 Fe-Ti 氧化物分离结晶也是辉长岩长岩、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演化的重要过程。一些观察表明斜长石不参与早期演化,但在晚期岩浆演化中变得重要。 Al2O3 和 Sr 在低 SiO2 时增加,然后在高 SiO2 时减少,转折点约为 55 wt% SiO2。 SiO2 <56 wt % 的岩石表现出弱的或没有 Eu 异常,而一些 SiO2 > 56 wt % 的闪长岩表现出中度的负 Eu 异常。副矿物磷灰石在控制含水弧岩浆的 P2O5 含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对 REE 具有特别高的分配系数。翠酒非堆晶深成岩的 P2O5 和 REE 含量随着 SiO2 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从而表明磷灰石的晚期饱和。结合上面讨论的非堆晶角闪辉长岩形成过程中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早期分离结晶,可以推断矿物结晶顺序如下:橄榄石→单斜辉石→角闪石+副矿物相→斜长石。

此外,一种辉长闪长岩(16CJ14-6)、一些闪长岩和所有的英云闪长岩样品都具有高Sr/Y 比和低Y 浓度的特征,并且均落在埃达克岩区域内。前人观点认为埃达克岩成因与俯冲洋壳、拆沉/加厚下地壳密切相关,但这些样品排除该成因,因为这些过程应该导致埃达克岩特征适用于所有闪长岩,而不仅仅是其中的一些。相反,它们与非堆晶角闪辉长岩的空间、时间和地球化学关系表明,它们更可能是通过如上所述的演化的幔源衍生含水玄武岩岩浆中角闪石和磷灰石的分离结晶形成的。角闪石和磷灰石的分离结晶将从残余熔体中去除 Y,而斜长石分离结晶的延迟将使 Sr 保留在熔体中。将它们结合起来可能会导致翠酒杂岩中的埃达克质特征。

8.png

2.3二长花岗岩岩脉成因

二长花岗质岩脉是崔久火成岩杂岩体中最具演化性的岩浆岩,为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岩石,与其他非堆晶深成岩一起定义了许多元素变化图上的分离结晶趋势,表明它们可能代表了非堆晶闪长岩、辉长岩液态下降线(LLD)的长英质延伸。这与研究区发育的同时期超基性镁铁质和长英质堆晶相一致。

结合锆石斑晶定年结果~360Ma,与崔久火成岩杂岩的结晶时代相一致。二长花岗岩脉的全岩Sr、Nd、Hf同位素组成较为亏损,不可能由变质围岩(更富集)的部分熔融而形成,所以岩脉中的锆石一定是岩浆上升期同化的围岩中形成的外来晶体。定量建模结果表明,岩脉经历了10~20%的围岩同化作用。

9.png

2.4超镁铁质-镁铁质堆晶岩成因:

单斜辉石角闪岩、角闪岩和堆晶角闪辉长岩(堆积岩组)的 SiO2(40.4-47.4 wt%)含量是崔久火成杂岩中最低的,保存了堆晶结构,例如包围单斜辉石的角闪石、被填隙状斜长石和局部模态分层包围的自形角闪石,表明它们的堆晶成因, SiO2 和 Mg# 的正相关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因为这很难用部分熔融来解释。

堆晶套岩具有相似的全岩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可能构成普通原始熔体的堆晶下降线(CLD)。 缺乏斜长石的单斜辉石角闪岩组中 MgO、SiO2 和 CaO 含量最高,REE 浓度最低,相容元素最高(如 Cr 和 Ni),表明它们是从比其他岩石组合更少演化的熔体中结晶的。 如果单斜辉石矿物与平衡熔体之间的交换系数KD Fe/Mg 为0.28,则在单斜辉石角闪岩(16CJ17-1和 16CJ17-4) 中与单斜辉石(Mg# = 83.6-85.2)平衡的熔体的Mg#值 估计为 58.8–64.1,这与崔久非堆晶角闪石辉长岩 (Mg# = 57.5–62.2) 相似。

所有超镁铁质-镁铁质堆晶中MREE较LREE和HREE富集,(Dy/Yb)N比值较高,表明为角闪石堆晶。角闪石在单斜辉石角闪岩中包裹他形单斜辉石反映了“单斜辉石+熔体→角闪石”的反应,而角闪岩和角闪石辉长岩中的角闪石是自形的,表明它直接从熔体中结晶。所有超镁铁质-镁铁质堆积物都具有较高的 Fe2O3T 和 TiO2 含量,这与 Fe-Ti 氧化物的堆晶有关。 Fe-Ti 氧化物首先出现在单斜辉石角闪岩中,在那里它们与角闪石和单斜辉石之间存在间隙。因此,Fe-Ti 氧化物在这些矿物之后结晶。单斜辉石角闪岩缺乏斜长石且Al2O3含量低,表明角闪石在斜长石之前结晶。角闪岩和堆晶角闪石辉长岩保留了具有可变比例斜长石作为间隙相(8-50%)的堆晶结构,并且具有高Al2O3含量,进一步表明斜长石结晶在角闪石之后,是最后一个结晶阶段。超镁铁质-镁铁质堆晶中出现了少量自形到半自形磷灰石和钛铁矿,以及 Fe-Ti 氧化物,这与其中一些岩石中的高 P2O5 含量和 REE 浓度一致。因此,结晶顺序以单斜辉石开始,然后是角闪石和副矿物,并以后者结束,伴随着斜长石的结晶。该序列解释了堆积岩的形成,并且与从非堆晶岩推断的结晶序列一致。

 

2.5堆晶岩与非堆晶岩的关系

超镁铁质-镁铁质堆晶岩富含铁和亏损二氧化硅,而非堆晶岩序列定义了钙碱性趋势,二氧化硅富集和铁亏损。 基于它们同时期的侵位(约 200 Ma)、一致的矿物结晶序列(橄榄石→单斜辉石→角闪石 + 副矿物→斜长石)和类似的全岩同位素组成,因此得出了超镁铁质 - 镁铁质堆积物和非 -累积序列是互补的,分别代表常见的地幔衍生玄武质岩浆的 CLD 和 LLD。 根据推测的早期橄榄石和单斜辉石分异作用,可能形成了更为原始的超镁铁质堆晶岩(如纯橄岩和辉石岩)。

10.png

3文献迁移:与自己工作的联系

3.1从元素到Mg、Fe同位素:石榴石与角闪石的控制作用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以寻求更精确的制约手段:

该研究中,非堆晶的辉长岩闪长岩、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成因被解释为连续演化的分异序列,但部分样品落在埃达克岩范围内使得这个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埃达克岩成因与俯冲洋壳部分熔融、拆沉下地壳或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以及含水岩浆的中高压分异均密切相关。在排除上述过程后,作者归因为角闪石主导的岩浆演化过程,关键证据是(Dy/Yb)N 随岩浆演化在降低。但许多研究表明,除了大量角闪石外,还需要少量石榴石从含水弧岩浆中分离结晶以产生埃达克质熔体,而这个过程导致(Dy/Yb)N 随岩浆演化而升高。

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过程,如果有部分石榴石残余了结晶分异,但是角闪石更多依然会造成这种结果,此外由于分配系数的差异,很难直接进行定量化比较。

由于石榴石和角闪石的Mg、Fe同位素的差异,引入同位素手段进行进一步制,其效果显然优于微量元素,并且可以更进一步对这个过程进行量化分析。

 

3.2从英云闪长岩到榴辉岩成因:

榴辉岩成因争议的热度不亚于角闪石/石榴石控制弧岩浆演化之争,在榴辉岩的俯冲成因的证据中,有人提出原始玄武岩在俯冲过程中在高压下失去了英云闪长岩质熔体,从而产生了最终被带到地表的成分。Tonalites 的SiO2、Al2O3 和 Na2O 含量高,FeO、MgO 和 CaO 含量低。这种解释往往能够协调榴辉岩与太古代或现代大洋地壳之间 SiO2 和 MgO 含量的差异,然而,其他主量元素却往往不自洽,这篇文章从连续演化序列的视角,解释了Tonalites的多样化成因,因此不自洽的解释可以追溯到岩浆演化的不同趋势,以求得更全面的成因。

3.3松树沟岩石成因:

松树沟橄榄岩是全球非常典型、非常新鲜的橄榄岩,主要有两种岩石类型,纯橄岩,方辉橄榄岩(主要)。其中分析纯橄岩成因时就需要讨论是否是堆晶成因,而方辉橄榄岩成因的分析需要从熔体-岩石反应、交代角度分析,本文提供典型的分析实例。

3.3.1 以角闪辉长岩的成因分析为范例,如何识别一块岩石是堆晶岩还是非堆晶岩?

来自崔久火成杂岩的堆积和非堆积角闪石辉长岩均由几乎相等比例的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不含辉石,那么如何识别出它们谁为堆晶岩、谁为非堆晶岩呢?

为了证明某个单一的岩石是堆晶岩,通常必须证明其中的堆晶矿物的浓度高于它们仅从母岩浆中结晶且不造成岩浆分异的最高浓度。

该研究中,非堆晶角闪辉长岩显示细到中粒的辉长质结构,具有自形到半自形(大部分)的角闪石和斜长石,而堆晶的角闪辉长岩显示中到粗粒的正堆晶结构,具有堆晶角闪石和填隙状斜长石,并局部保留模态分层。磷灰石、榍石和磁铁矿在非堆晶角闪辉长岩中是细粒的(<0.2 mm)和少量的(作为次要矿物),但在堆晶的角闪辉长岩中显示出大量的自形到半自形晶(05-30 mm)。

堆晶角闪石辉长岩中的角闪石和斜长石的 MgO 含量(11.1–13.1 wt %)和 An(40–43)分别低于非堆晶辉长岩(MgO = 13.1–14.0 wt %,An = 45–57)。此外,非堆晶角闪辉长岩具有高 SiO2(49.4-52.0 wt%)、Mg#(57.7-62.4)、Ni(443-776 ppm)和 Cr(144-219 ppm),并且略微富含 LREE。相比之下,堆晶角闪辉长岩显示出相对较低的 SiO2 (40.4–45.4 wt%)、Mg# (48.3–51.1)、Ni (319–274 ppm) 和 Cr (090–196 ppm),而 Fe2O3T (12.1–18.5 wt%) 较高,并显示出向上凸的球粒陨石归一化 REE 丰度模式。这些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堆晶的角闪辉长岩并不是简单地从玄武岩液体中结晶出来的。它们是由更多演化的液体通过角闪石、Fe-Ti 氧化物和磷灰石堆晶形成的,而非堆晶的角闪辉长岩接近更原始玄武岩的液体成分,此前的堆晶有限或没有。

11.png

综上,堆晶岩石的成因需要从岩相学和地球化学角度分析,首先是岩相学观察,寻找堆晶结构

a 矿物自形、半自形(直接从熔体中结晶),存在填隙矿物相,

b 存在不均一堆晶结构(例如Cpx+含水熔体→Hb)

其次是地球化学数据分析:

1Mg#指标:SiO2 和 Mg# 的正相关关系,代表堆晶成因;负相关关系(或不变),代表部分熔融成因。

2 其他主量元素、微量元素指标:根据堆晶矿物对不同元素的分配系数,判断不同矿物的堆晶顺序。

3 同位素指标:分析全岩放射成因同位素,往往堆晶岩序列具有相似的同位素组成,构成普通初始熔体的堆晶下降线(CLD);如果元素趋势可以用结晶分异来解释,则代表初始熔体的液相下降线(LLD),则为非堆晶成因。

 

3.3.2关于堆晶

三种常见结构:

正堆晶结构(orthocumulate texture):先结晶的堆晶矿物被后结晶的其他矿物包围。

中堆晶结构(mesocumulate texture):堆晶矿物中含较多的与外界隔绝的熔体,堆积后结晶的间隙矿物含量介于10%~40%之间。

增生堆晶结构(adcumulate texture):堆晶形成时具大量的粒间熔体(达50%以上),由于粒间熔体与主岩浆之间连通性好,组成交换充分,堆晶可继续生长,使粒间熔体不断减少,最终堆积后结晶的堆晶间晶体含量小于10%。

 

文献中的正堆晶结构:

角闪岩和角闪辉长岩均可见正堆晶结构:表现出典型的自形角闪石和填隙状斜长石的正堆晶结构,并伴有少量自形到半自形磁铁矿、磷灰石和榍石。

12.png

Cpx+含水熔体→Hb

 

单斜辉石角闪石岩可见不均一堆晶结构(heteradcumulate texture),单斜辉石 (30-40%) 被角闪石 (60-70%) 封闭式包围(poikilitically enclosed )。 角闪石中的单斜辉石晶体(0.5-2 mm)总是圆形和凹凸不平的,表明角闪石是由单斜辉石和含水熔体之间的反应形成的。

 

13.png

通讯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图书馆VIP东校区环境资源楼814
邮政编码 230026
电子邮箱 zbj0601@ustc.tsg211.com
电话 +86-551-63606255
皖ICP备05002528号-1